孙印彪摇了摇头:“他平时独来独往的,很少和人走得太近。至于落脚点,我真不清楚,只知道他好像在镇外有个住处,但具体位置我不知道。”
审讯陷入了僵局,孙印彪似乎真的不知道更多关于“疤脸”的信息。李明和小张对视一眼,决定暂时停止审讯,让孙印彪冷静一下,同时也梳理一下目前掌握的线索。
走出审讯室,小张有些沮丧:“李队,这孙印彪好像真不知道‘疤脸’的下落了,这可怎么办?”
李明深吸一口气,说道:“别灰心,孙印彪虽然可能不知道‘疤脸’的具体位置,但他提供的关于货源冲突的线索很重要。我们重新梳理一下,从摇头丸的货源查起,看能不能找到‘疤脸’的踪迹。”
警方再次对慢摇吧进行了全面清查,重点调查摇头丸的进货渠道。通过对店内工作人员的反复询问,以及对孙印彪账本的仔细研究,终于发现了一些端倪。原来,王富贵等人的摇头丸货源来自一个外号叫“老黑”的人,而“老黑”与“疤脸”似乎也有过接触。
李明决定对“老黑”展开调查。经过一番艰苦的追踪,警方终于找到了“老黑”的藏身之处。在一处偏僻的废弃工厂里,警方将“老黑”抓获。
“老黑”被带到刑侦支队后,一开始还试图抵赖,但在警方强大的心理攻势和确凿的证据面前,他最终交代了与“疤脸”的关系。“‘疤脸’之前找过我,想从我这儿拿货,我没答应。后来听说他和王富贵他们因为货源的事闹得不可开交。”“老黑”颤抖着说道。
李明追问道:“那你知道‘疤脸’现在在哪里吗?”
“老黑”犹豫了一下,说:“我听人说,他在镇外的一个废弃仓库里躲着,好像在谋划什么大事。具体位置,我也不太清楚,只知道在东边的山里。”
有了这条线索,警方迅速行动,朝着镇外东边的山里进发,试图找到“疤脸”。
第二天。刑侦支队内,气氛凝重而压抑,刀疤脸的行踪依旧成谜,身份也未得到确认,案件侦破陷入僵局。然而,另一条线索却悄然浮现——三名未确认身份的被害人中,那名吸毒人员的身份终于确定。通过DNA比对,与一周前的失踪人员张伟成功匹配。张伟,无业游民,有着聚众吸毒的前科,还曾因此被判刑。这一发现,让警方重新燃起了破案的希望,调查方向也随之转向张伟的人际关系。
李明迅速组织警力,对张伟的生活轨迹和社交圈子展开全面排查。他们首先来到张伟位于城市边缘的破旧出租屋,屋内杂乱不堪,空酒瓶、用过的注射器散落一地,弥漫着一股刺鼻的异味。警员们仔细翻找,希望能找到与案件有关的线索,如通讯记录、信件或是与可疑人员的合影等。
在一堆旧报纸下,警员小张发现了一本破旧的通讯录。虽然纸张泛黄,部分字迹模糊,但上面记录了不少电话号码。“李队,你看这个,说不定能从这些号码里找到有用的线索。”小张兴奋地将通讯录递给李明。李明接过,眼中闪过一丝希望:“好,马上安排人对这些号码进行排查,看看都是些什么人。”
警方通过技术手段,逐一核实通讯录上的号码。大部分号码属于张伟的昔日毒友,还有一些是他在监狱服刑时结识的狱友。李明决定从这些人入手,展开走访调查。
第一个走访对象是张伟的毒友郑海明。郑海明住在一间阴暗潮湿的地下室,见到警察上门,神色慌张,眼神闪躲。“郑海明,我们在调查张伟的案子,你和他关系不错,最近有没有见过他?”李明开门见山地问道。郑海明咽了咽口水,结结巴巴地说:“我……我已经很久没见过他了。我们都戒了毒,很少联系。”
小张冷哼一声:“戒了毒?你屋里这味儿可不像戒了的样子。你最好老实交代,张伟有没有跟你提过最近遇到什么麻烦,或者和什么人有过节?”郑海明沉默片刻,知道无法隐瞒,叹了口气:“张伟前段时间跟我说,他缺钱花,想再干一票大的。他认识了一个叫阿龙的人,说是有赚钱的路子,不过具体是什么,他没说。”
李明追问道:“这个阿龙,你认识吗?他长什么样,住在哪里?”郑海明摇了摇头:“我不认识,张伟没给我介绍过。只知道他好像和一些社会上的混混有来往,看着挺凶的。”
离开郑海明家后,警方又马不停蹄地前往张伟的狱友王虎家。王虎如今在一家汽修厂打工,看到警察,倒也没有太多抵触情绪。“警察同志,张伟的事我听说了,他这人命不好。在监狱的时候,我们关系还不错。”王虎说道。
李明问道:“王虎,张伟出狱后,你们还有联系吗?他有没有跟你说过自己的打算?”王虎回忆道:“有联系,他出狱后一直找不到正经工作,生活挺困难的。前段时间,他说认识了几个新朋友,在搞什么‘生意’,具体是什么,他也没说清楚。我劝他别再走歪路,可他不听。”
小张追问道:“那你知不知道他说的新朋友都是些什么人?有没有一个脸上有疤的?”王虎皱着眉头想了想:“脸上有疤的?没听他提过。不过,他有一次说和一个叫‘强哥’的人来往密切,这个‘强哥’好像有点势力,在道上混的。”
随着调查的深入,越来越多的线索指向了张伟生前接触的一些可疑人物。警方继续深挖,通过对张伟手机通话记录和社交软件聊天记录的分析,发现他在失踪前频繁与一个未实名注册的号码联系。
“这个号码很可疑,很可能就是我们要找的关键人物。加大技术追踪力度,一定要查出这个号码的使用者。”